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因此,很多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会尽力支持和照顾年迈的父母或其他亲戚。但是,当被扶养的人去世后,他们的财产归谁所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遗产分配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国的《继承法》,遗产的分配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意味着,如果被扶养的人没有配偶、子女或父母,那么他们的财产将按照这个顺序分配给其他亲属。因此,如果没有被扶养的人在这个顺序中,他们将无权分得遗产。
但是,有些情况下,被扶养的人可能会有其他的权利。例如,如果被扶养的人曾经与被继承人签订了协议,将遗产分配给他们,那么这个协议将优先于继承法。此外,如果被扶养的人可以证明他们在被继承人生前做出了贡献,那么他们可能有权分得遗产。这种贡献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照顾或支持被继承人的家庭。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被扶养的人是被继承人的非婚生子女,那么他们可能有权分得遗产。根据《继承法》,非婚生子女和合法子女享有相同的权利。因此,如果被扶养的人是被继承人的非婚生子女,他们可以在遗产分配中获得同等的权利。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被扶养的人可以证明他们在被继承人去世前已经获得了遗产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可能会继续获得这部分遗产。例如,如果被扶养的人为被继承人的财产付出了很多,他们可能已经获得了遗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可以继续享受这部分遗产。
总的来说,被继承人以外的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是否有权利分遗产,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证据。如果被扶养的人可以证明他们对被继承人做出了贡献,并且没有其他的继承人,那么他们可能有权分得遗产。但是,如果有其他的继承人或者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做出了贡献,那么他们将无权分得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