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依据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由一定的亲属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法定继承是保障公民财产继承权利的一项制度,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法定继承的范围和方式是如何的呢?
一、法定继承的范围
法定继承的范围包括被继承人的财产和债务。被继承人的财产包括可继承财产和不可继承财产。可继承财产指的是被继承人在死亡时所有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不可继承财产指的是被继承人的人身权利和义务,如姓名、肖像权等,以及不能转让的财产,如福利、国家保障金、救济金等。被继承人的债务,包括遗产清偿债务和被继承人死亡前的债务。
二、法定继承的方式
法定继承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分割和代位。分割是指根据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将被继承人的财产分割给各个继承人。代位是指当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或者放弃继承权利,其继承份额应当转给下一级继承人的情况下,下一级继承人可以代替上一级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
三、法定继承的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
法定继承的亲属关系是指被继承人的亲属中,享有继承权利的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继承的法定份额是指被继承人的财产分配给各个继承人的比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父母享有1/3的继承份额,配偶享有1/2的继承份额,子女平均享有被继承人财产的1/3的继承份额。
四、法定继承的变更
在某些情况下,法定继承的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可以进行变更。比如,被继承人可以通过立遗嘱的方式,调整继承人的亲属范围和份额。此外,如果继承人之间达成继承协议,也可以调整继承人的份额。
总之,法定继承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财产继承权利的一项制度。法定继承的范围包括被继承人的财产和债务,方式包括分割和代位,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进行确定。在必要的情况下,法定继承的亲属关系和法定份额可以进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