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么 > 问答 > 遗产纠纷问答 > 哪些情况下能够适用法定继承?

哪些情况下能够适用法定继承?

woshiahua

回答:

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对遗产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在中国,法定继承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继承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够适用法定继承。那么,哪些情况下能够适用法定继承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

法定继承一般是指在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继承。如果遗嘱有效,那么就要按照遗嘱进行继承。比如,如果父母在生前立下了遗嘱,规定子女继承遗产的比例,那么这个遗嘱就是有效的,子女必须按照遗嘱进行继承。如果遗嘱无效,比如因为签署时未满18岁或者无行为能力等原因,那么就要按照法定继承进行继承。

二、存在法定继承人

法定继承必须要有法定继承人。在中国,法定继承人主要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等。如果没有法定继承人,那么就要按照遗嘱进行继承或者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比如,如果一个人没有亲属,也没有立下遗嘱,那么他的财产就会归入国家财产。

三、财产没有被捐赠或者赠与

在进行法定继承之前,财产必须没有被捐赠或者赠与。如果财产已经被捐赠或者赠与,那么就不能进行法定继承了。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赠与给了某个慈善机构,那么这个人的财产就不能进行法定继承了。

四、财产没有被处置

财产必须没有被处置,才能进行法定继承。处置包括出售、赠与、捐赠等。如果财产已经被处置,那么就不能进行法定继承了。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将自己的房产出售了,那么这个房产就不能进行法定继承了。

总之,法定继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继承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够适用。必须要满足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存在法定继承人、财产没有被捐赠或者赠与以及财产没有被处置等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法定继承。

该页面不兼容电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