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么 > 问答 > 遗产纠纷问答 > 父母属于法定继承人吗?

父母属于法定继承人吗?

gtnfhxjx

回答:

在中国,继承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领域。在人们的生命中,继承问题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家庭成员去世后。在继承问题中,父母作为亲属,是否属于法定继承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依法规定,父母属于法定继承人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依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父母是法定继承人之一。《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法定继承人是指遗产法定继承顺序中的继承人。”而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定继承顺序为:第一顺位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三顺位为其他近亲属。”

从法律上讲,父母是法定继承人之一,当子女去世后,父母有权利继承其遗产。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照《继承法》规定,继承人之间的继承顺序是由高到低进行,也就是说,如果有配偶和子女则父母的继承顺序就排在第三位。

二、父母作为法定继承人的争议

虽然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父母的继承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会出现争议。特别是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而子女又没有配偶和子女,就会出现父母与其他亲属之间的竞争。

对此,《继承法》也做了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继承人继承权减轻或者取消:(一)虐待、遗弃、剥夺继承人生活必需品、教育费用或者迫使继承人违法犯罪;(二)杀害被继承人;(三)拒不执行被继承人的遗嘱,损害遗产利益;(四)有其他严重过失。”这说明,如果父母存在虐待或者不履行法律责任等情况,其继承权就会被削弱或者取消。

三、个案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父母的继承权也存在争议。比如在某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父母经常对子女进行虐待。当子女去世后,其继承权就会受到限制。而如果父母去世,子女又没有配偶和子女,那么就会出现其他亲属与父母之间的继承争议。

四、结论

综上所述,父母是法定继承人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其继承权也存在争议。如果父母存在虐待或者不履行法律责任等情况,其继承权就会被削弱或者取消。因此,在处理继承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出现争议。

该页面不兼容电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