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是两种不同的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是指遗嘱人在生前通过遗嘱表明对财产的分配意愿,而法定继承则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根据亲属关系对遗产进行分配。那么,按照遗嘱继承后还能法定继承吗?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继承方式。即使遗嘱人在生前通过遗嘱表明了对财产的分配意愿,但如果遗嘱继承无效,法定继承仍然会生效。比如,如果遗嘱人在遗嘱中规定继承人为其朋友,但在法律上,朋友并没有继承权,那么遗嘱就会被视为无效,其财产将按照法定继承规定分配。因此,按照遗嘱继承后,法定继承仍然可以生效。
其次,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遗嘱人在生前表明了对财产的分配意愿,那么在遗产分配中,法院和公证处会优先考虑遗嘱的内容。即使法定继承有争议,也要先解决遗嘱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会有一定的关联性。
最后,从实际效果上来看,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分配效果也是不同的。在遗嘱继承中,遗嘱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财产进行分配,可以给不同的继承人分配不同的份额,也可以将财产分配给非亲属继承人。而在法定继承中,财产的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如果没有亲属关系,则财产将归入国家所有。因此,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分配效果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按照遗嘱继承后,法定继承仍然可以生效,但在实际操作中,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会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分配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遗产分配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继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