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是指在一定法律条件下,被继承人死亡后,其遗产财产按照一定的继承顺序由合法继承人继承。我国的继承法规定了继承权的优先顺序,即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那么,继承法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是谁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进行分析。
一、从法律规定的角度看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的优先顺序分为两个级别。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第一顺位继承人中,配偶是最优先的继承人,但是如果被继承人没有子女和父母,则配偶与兄弟姐妹共同继承,配偶的继承份额为一半。
二、从实际情况的角度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继承人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子女、父母、配偶,因为子女是自己的血脉,父母是自己的养育之恩,而配偶只是法定继承人之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配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那么在继承时,配偶的利益应该得到优先保障。
三、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看
在一些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继承应该讲究亲情,离婚后的配偶不应该享有继承权。但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如果被继承人在离婚后没有重新组建家庭,而是一直与前配偶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前配偶也应该享有相应的继承权。
四、从法律实践的角度看
在实际的法律操作中,继承人的优先顺序并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量。比如,如果继承人是未成年人,那么法院可以判决将遗产财产交由独立监护人管理,直到继承人成年。如果继承人之间发生争议,也需要法院进行裁决。
综上所述,继承法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是由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根据该法规定,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量,不能一概而论。